汉墓

时间:2023-08-18 10:30:52编辑:简云君

1,汉代墓葬特点?

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接近辽南的山东长山岛少量存在)。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贝墓存在于辽南的沿海地区,已发掘的有100余座。贝墓是以海蛎、海螺、蛤蜊、鲍鱼壳、海帽等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墓室。做法是先掘好土圹,在墓底铺一层贝壳,四周竖立木板为椁,入墓后盖上木板,空隙处塞实贝类,然后封土。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贝墓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这里说的“蜃”,便是贝类,《辞海》解读是大蛤。郑玄解释:“蚌蛤之蜃,犹塞也,将井椁塞下以蜃,御湿也。”所以用贝壳筑墓,是因为贝壳坚硬不朽,又防御潮湿,保护尸体不易腐坏(《周礼·地官》)。

辽南贝墓最早由日本人于1931年发掘数座。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发掘大连市营城子41座;1957年发掘旅顺口李家沟26座;1975年至1978年发掘普兰店市花儿山乡30余座。此外,还在瓦房店市、金州区、旅顺口区,大连湾等沿海地区分别发掘数十座。

辽南贝墓绝大多数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初期仅有少部分。其墓葬形制与内陆一致。西汉前期多为单室墓,中期多为夫妻分室合葬墓,后期多为夫妻同室合葬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墓(即以贝壳与卵石或石椁合筑)和贝砖墓(以贝壳与长方形素砖合筑)为主。

辽南的贝墓之多、之集中,为我国各地区的墓葬所仅见。其原因是辽南地区近海,人们养成喜爱贝类的食俗,因长期经验,发现贝壳坚硬而又隔绝潮湿,所以取来作为墓葬的材料。再是辽南沿海的贝类丰富,30多年前,海水落潮时潮出的贝类蛤蜊遍布、锥螺成堆,汉代自当更为丰富。从发掘的贝墓分析,许多贝类,尤其是锥螺内脏完好,说明是在筑墓时现从海水中取来的。

但是,随着砖石结构的墓葬产生与发展,贝墓逐渐消失。因为贝壳筑墓毕竟没有砖石使用方便,砖石可以砌出宽大整齐的墓室,贝壳零散,作为墓葬材料,要借助木板。当人们的生活居室的主要建筑材料以砖和石为主后,墓室自然也就要改用砖石。所以,西汉后期以前为贝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贝砖配合使用,到东汉中期已不再有贝墓。

贝墓起源并集中在辽南,山东长海县受辽南的影响也出现少量贝墓,而内陆地区不见贝墓, 内陆省的沿海也少有发现。

第二个特点是“族坟墓”异常突出,是先秦“同族相葬”制度的延续。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形态,是上古氏族公社的基本社会结构。进入阶级社会后,奴隶主进一步强化宗族、宗法,以此统治人民。与当时的土地国有制相适应,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死者也按宗法制度“同族相葬”,这就是历史典籍中说的“族坟墓”。这种墓葬制度,在西周和战国时期极为盛行。

然而,战国末年各国变法导致土地私有制逐渐合法化。西汉时土地自由买卖,使墓地也逐步成为一家一户所有的私有财产,“族坟墓”制度遂被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家族墓地,不同的家族根据其地位选择墓地,强宗豪族的墓地连绵多代,但一般家族世代族人增多,各房各支,各家都可以自择墓地,这就造成了”族坟墓”的瓦解。

然而西汉王朝建立后,为强化集团统治,仍以种种方法使奴隶社会的宗族关系继续存在下去。其中一法是让每个宗族成员固定在一个地缘土地上,世代聚族而居,同时以丧葬形式强化这种血缘与地缘关系。使每个成员都视祖茔神圣不可动摇,生是亲属,死必同茔,即使远离故乡而生活,死后也要“叶落归根”,葬入祖茔。东汉的郑玄为之诠解说:“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一宗一祖“生相亲爱,死相哀痛”。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宣传,使同地而居,同族而葬的观念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这种影响在辽南地区格外突出,每每发掘汉代墓葬,皆是排列整齐有序,密集相接的墓群,分散或孤立的汉墓甚少。1953年春,在鞍山市沙河东的窑场建设工程中,一次清理400多座密集相连的汉墓。同年,在海城大屯清理一个80余座墓葬的汉墓群。1954年,在辽阳太子河筑堤清理200多座墓室的汉墓群,1955年又在辽阳三道壕清理数群东汉墓,其中一个童棺墓地,一次掘出368个排列十分密集的儿童瓦棺墓。大连地区的汉墓更是成群发掘出现,例如:1954年在营城子一次清理40多座西汉贝墓、十几座砖室墓,共计52座汉墓同属一族。旅顺铁山地区、江西区、北海区、大连湾、金州董家沟、普兰店花儿山乡及庄河、瓦房店等地区皆发掘几十座密集相接的汉墓群。

例如大连市营城子汉墓,一个墓地数百座汉墓,有贝墓、贝石墓、贝砖墓、砖室墓、石板墓。这个墓群跨越年代达四五百年之久,属于同类型墓葬集中在一起,越是外围时代越晚。由此可知,这些墓主都是按宗族内各直系宗亲的血缘关系及世系辈份,依次埋入墓地的。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六亲有次,不可相逾,相逾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贾谊:《新书》)。

1953 年发掘的鞍山沙河东的一个汉墓群400多座。而据调查估计这个墓地原有汉墓在千座以上(孙守道:《论辽南汉魏晋墓葬制之发展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1期)。根据发掘的400多座墓葬,其排列方位、形制、随葬特点、墓葬材料、墓室结构,都说明这个墓群是一个宗族墓地,而因入墓时代不同,排列有序,并体现了绵延相接的特点。

辽南地区的汉墓群正是先秦“族坟墓”的延续,说明宗法关系在墓葬制度中体现强烈。这一情况在内陆地区虽有反映,但没有辽南地区反映集中。从汉代的这种突出的墓葬制度,又反映了汉代时期,辽南地区的社会宗法制度、宗法关系、宗法观念较内陆强烈、稳固。从而为我们研究辽南的历史文化、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2,汉代的墓有什么特点?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汉代之墓葬形式及种类众多,常见的墓葬类型,有土圹木椁墓、崖墓、空心砖墓、小砖拱券墓、石墓数种。大型土圹木椁墓除帝王外,诸侯王及达官显贵亦多采用。小型的用一穴一棺,民间也甚为流行。依山崖开凿的大型多室崖墓,西汉诸侯王偶有用者,汉代天子之墓的最重要结构特点就是建立“黄肠题凑”大型木构椁室。例如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便是凿山为陵,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由墓道、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此类墓在山东、江苏北部地区都有发现。小型的东汉崖墓则盛行于四川一带。空心砖墓西汉时多规模不大,为数也不多。后来其平顶渐变为折线形,为此构件增加了榫卯。继而又出现多种异形构件,以及混用小砖以弥补其构造的不足。自西汉中期至东汉末,以小砖砌造的多室拱券墓盛行,其平面组合方式甚多,极富变化,结构上为加强拱券的密合性,常使用楔形或扇形砖砌拱,有时甚至在砖间加榫或使用多层拱券。石墓系用石条、石板等建造的墓葬,多见于山东、河北一带。在砖、石及空心砖墓中,常出现有多种内容及形象之画像砖和画像石。除表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墓主生前事迹外,尚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大的墓地外砌围墙,并建门阙、神道、石象生、神道柱、碑及祭祠。

3,汉代墓葬有什么特点,著名的墓葬有哪些?

汉代墓葬从构筑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一种是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许多大型砖室和石室墓中,还流行彩绘壁画为装饰,称壁画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种画像的,称画像石墓。在砖室墓中另嵌入一种模印画像的砖,称画像砖墓。中国四大汉墓群是指河南永城芒砀山汉墓群、四川三台郪江汉墓群、河北献县汉墓群、广西合浦汉墓群。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斩山为廊,穿石为藏”。扩展资料汉墓的葬具和葬俗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通常只用木棺;木椁墓大都一棺一椁,诸侯王、列侯使用双层或多层棺椁。一般地说,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到了东汉,砖室墓普及全国各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崖墓也在山东、四川等地广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几代合葬。不论单葬合葬,死者都是仰身直肢葬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墓

4,汉墓国宝有哪些?

1995年10月~1996年6月,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和长清区文化局为了不使位于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归德镇双乳山顶部的双乳山汉墓遭到破坏,对已因当地人开山取石给古墓造成损害的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出土包括玉器、金饼、青铜器、车马器、银扣螺钿漆器、钱币、陶器等在内的各类文物共计2000余件。双乳山汉墓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所蕴涵的复杂、精深的学术价值,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高度注意。双乳山一号汉墓的随葬品相当丰富,可辨识器物达2000件以上。主要出土于椁室和外藏椁之内。正藏椁内随葬有铜器100余件,器形主要有鼎、壶、钫、灯等;玉器50余件,种类有覆面、枕、壁、手握、“九窍塞”等;漆器数量也相当多,在边箱、棺箱内均有分布,但均已腐朽,难以统计;铁器有剑、镞、弩机等;金饼20枚;钱币20枚,均为“五铢”钱;小车1辆,放置于北边箱的西北角,长2.6米,宽1.14米,在北边箱的东半部分,还散落着许多鎏金车马明器;除这些之外,墓葬还随葬了大量的家畜、家禽和水产品,主要置于东西边箱和南边箱内。外藏椁内放置有3辆大车2辆小车及若干车马冥器,极为豪华。考古学者介绍说,西汉时期的马车或偶车尽管已经发现了很多,但不是扰乱严重就是型式过于简单,车体结构不清楚,某些器具的位置也相当混乱,但双乳山汉墓中发现的5辆车子结构清晰,规格不同,为汉代车马的研究提供了准确、宝贵的资料。双乳山的出土文物中,尤以玉覆面和金饼最为精致、珍贵和令人瞩目,据专家称为绝世奇珍。玉覆面出现于西周,历经东周至汉代,至今为止共发现了40多副,但最为形象、完备的玉覆面却是双乳山汉墓室里所出的这一套。玉覆面出土时仍然覆盖于墓主面部,除去左耳片稍有倾斜之外,保存完好。其长225厘米,宽24.6厘米,系由工材加工成的分别对应人面的额、颐、腮、颌、颊、耳的17个片状部件和鼻罩组合而成,共计18件。除鼻罩外均为素面。眼睛、嘴巴由相对玉片对应磨出,并非独片相罩。总体形状为脸形,非常形象。五片琢磨精细,组合精巧,左右对称,搭配协调,部位恰当,浑然一体。其中鼻罩透镂线刻兼施,内琢空,鼻梁直挺,两翼微鼓,整体丰满盈溢,通体饰云雷纹,工巧精绝,巧夺天工。各五片内侧下棱和鼻罩边缘处斜穿细微孔,孔孔对应,以便用丝线连缀,覆盖死者面部。此外,还有枕于主人头下的玉枕,此枕由9件玉片、2件玉板、2件玉虎头饰和竹板分两层组合而成一结构巧妙,匠心独具,是所发现的众多汉枕中较复杂的一件。玉覆面和同出的玉枕、玉璧、手握、九窝塞等共同组成了一套完备的葬玉,这给研究汉代及其前后的丧葬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除玉覆面外,双乳山汉墓还出土有金饼20枚,金饼的数量在已发掘的汉王陵中不算最多,但重量却是历代汉陵之最,总重达到4262.5克。发掘的金饼可分A、B两型。A型只有一枚,形体明显较小,正面中心微内凹,边缘卷起,光滑,背面隆起,凹凸不平,边沿有用于穿系的微孔,上无文字,外径32毫米,穿径4毫米,重66.5克。此枚金饼出土时位于内棺墓主人腹上部。其余19枚可归于B型,均形体较大,正面中心明显内凹,背面隆起,边缘突出上卷,浇铸滴痕清晰,高低不平。金饼直径、重量与其上文字、符号都不尽相同。其中外径62~67毫米不等,平均每枚直径64毫米。19枚金饼共重4196克,最重的246.9克,最轻的178.5克。据专家考证,双乳山汉墓的年代当在西汉武帝时期稍偏晚,即公元前90年前后。该墓规模巨大,棺椁、车舆都使用了西汉诸侯王级的葬制,20枚金饼有7枚上刻画有“王”字,可见应该是仅次于帝、后一级的王陵墓葬无疑。双乳山汉墓所在地长清,西汉时属济北国封地,所以墓主显然是当时的济北国郡王。据《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条下载:“卢,都尉治。济北王都也。”卢,即今归德镇之西国街村的卢城洼,而双乳山北距卢城洼仅5公里左右,由此推断双乳山汉墓为济北王陵。据《汉书·汉兴以来诸侯王表》和《汉书·诸侯王表》所载,西汉济北国自文帝前元2年(前178年)刘兴居始封,到武帝后元2年(前87年)刘宽自刭国除为止,其间12年为郡除外,共历经5王80年。此墓葬中出土有五铢钱币20枚,而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所以此应为其年代上限。后元2年济北国被除为县,未再复置,所以年代下限也不会晚于元2年(前87年)。因此,墓葬的年代只能在汉武帝元狩5年到后元2年(前118年到前87年)的32年间。这一时段在位并死亡的只有刘胡和刘宽父子二人,所以墓主只能是该父子之一。刘胡在位达54年,正处于西汉鼎盛时期,表面看来,他似有足够的时间、力量来营建如此规模的陵墓,但是发掘时所暴露的一些特殊现象,却让刘胡说陷入了矛盾之境。如入葬时间仓促,墓室、墓道大部分不平整,粗看起来整齐,细看起来却较为粗糙,甚至石块都未来得及运出;没有使用汉代流行的玉衣入葬,甚至连玉佩也没有;墓中至今尚未发现印章等。这显然与刘胡的背景不符。刘宽系刘胡之子,系因与其父之妃通奸,“悖人伦”,且在祭祖的场合诅咒先祖,而畏罪“自杀”,死得突然且极不光彩。所以,只好仓促入葬。还有就是汉人崇玉,往往“比德于玉”,鉴于此,刘宽所作所为是不配享用诸侯王葬玉之制的,墓中没有发现玉衣入葬也就顺理成章了。另外,在墓主颈下放置了两件事先有意破碎的玉剑,似有一定的特殊寓意。因此,双乳山一号汉墓墓主毫无疑问应是刘宽而非其父刘胡。双乳山国宝的发掘,对研究西汉诸侯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有重大价值,同时该墓文物对研究诸侯王陵的典章制度也提供了宝贵资料。

5,汉墓国宝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1995年10月~1996年6月,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和长清区文化局为了不使位于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归德镇双乳山顶部的双乳山汉墓遭到破坏,对已因当地人开山取石给古墓造成损害的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出土包括玉器、金饼、青铜器、车马器、银扣螺钿漆器、钱币、陶器等在内的各类文物共计2000余件。双乳山汉墓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所蕴涵的复杂、精深的学术价值,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高度注意。双乳山一号汉墓的随葬品相当丰富,可辨识器物达2000件以上。主要出土于椁室和外藏椁之内。正藏椁内随葬有铜器100余件,器形主要有鼎、壶、钫、灯等;玉器50余件,种类有覆面、枕、壁、手握、“九窍塞”等;漆器数量也相当多,在边箱、棺箱内均有分布,但均已腐朽,难以统计;铁器有剑、镞、弩机等;金饼20枚;钱币20枚,均为“五铢”钱;小车1辆,放置于北边箱的西北角,长2.6米,宽1.14米,在北边箱的东半部分,还散落着许多鎏金车马明器;除这些之外,墓葬还随葬了大量的家畜、家禽和水产品,主要置于东西边箱和南边箱内。外藏椁内放置有3辆大车2辆小车及若干车马冥器,极为豪华。考古学者介绍说,西汉时期的马车或偶车尽管已经发现了很多,但不是扰乱严重就是型式过于简单,车体结构不清楚,某些器具的位置也相当混乱,但双乳山汉墓中发现的5辆车子结构清晰,规格不同,为汉代车马的研究提供了准确、宝贵的资料。双乳山的出土文物中,尤以玉覆面和金饼最为精致、珍贵和令人瞩目,据专家称为绝世奇珍。玉覆面出现于西周,历经东周至汉代,至今为止共发现了40多副,但最为形象、完备的玉覆面却是双乳山汉墓室里所出的这一套。玉覆面出土时仍然覆盖于墓主面部,除去左耳片稍有倾斜之外,保存完好。其长22.50厘米,宽24.6厘米,系由工材加工成的分别对应人面的额、颐、腮、颌、颊、耳的17个片状部件和鼻罩组合而成,共计18件。除鼻罩外均为素面。眼睛、嘴巴由相对玉片对应磨出,并非独片相罩。总体形状为脸形,非常形象。五片琢磨精细,组合精巧,左右对称,搭配协调,部位恰当,浑然一体。其中鼻罩透镂线刻兼施,内琢空,鼻梁直挺,两翼微鼓,整体丰满盈溢,通体饰云雷纹,工巧精绝,巧夺天工。各五片内侧下棱和鼻罩边缘处斜穿细微孔,孔孔对应,以便用丝线连缀,覆盖死者面部。此外,还有枕于主人头下的玉枕,此枕由9件玉片、2件玉板、2件玉虎头饰和竹板分两层组合而成一结构巧妙,匠心独具,是所发现的众多汉枕中较复杂的一件。玉覆面和同出的玉枕、玉璧、手握、九窝塞等共同组成了一套完备的葬玉,这给研究汉代及其前后的丧葬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除玉覆面外,双乳山汉墓还出土有金饼20枚,金饼的数量在已发掘的汉王陵中不算最多,但重量却是历代汉陵之最,总重达到4262.5克。发掘的金饼可分A、B两型。A型只有一枚,形体明显较小,正面中心微内凹,边缘卷起,光滑,背面隆起,凹凸不平,边沿有用于穿系的微孔,上无文字,外径32毫米,穿径4毫米,重66.5克。此枚金饼出土时位于内棺墓主人腹上部。其余19枚可归于B型,均形体较大,正面中心明显内凹,背面隆起,边缘突出上卷,浇铸滴痕清晰,高低不平。金饼直径、重量与其上文字、符号都不尽相同。其中外径62~67毫米不等,平均每枚直径64毫米。19枚金饼共重4196克,最重的246.9克,最轻的178.5克。据专家考证,双乳山汉墓的年代当在西汉武帝时期稍偏晚,即公元前90年前后。该墓规模巨大,棺椁、车舆都使用了西汉诸侯王级的葬制,20枚金饼有7枚上刻画有“王”字,可见应该是仅次于帝、后一级的王陵墓葬无疑。双乳山汉墓所在地长清,西汉时属济北国封地,所以墓主显然是当时的济北国郡王。据《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条下载:“卢,都尉治。济北王都也。”卢,即今归德镇之西国街村的卢城洼,而双乳山北距卢城洼仅5公里左右,由此推断双乳山汉墓为济北王陵。据《汉书·汉兴以来诸侯王表》和《汉书·诸侯王表》所载,西汉济北国自文帝前元2年(前178年)刘兴居始封,到武帝后元2年(前87年)刘宽自刭国除为止,其间12年为郡除外,共历经5王80年。此墓葬中出土有五铢钱币20枚,而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所以此应为其年代上限。后元2年济北国被除为县,未再复置,所以年代下限也不会晚于元2年(前87年)。因此,墓葬的年代只能在汉武帝元狩5年到后元2年(前118年到前87年)的32年间。这一时段在位并死亡的只有刘胡和刘宽父子二人,所以墓主只能是该父子之一。刘胡在位达54年,正处于西汉鼎盛时期,表面看来,他似有足够的时间、力量来营建如此规模的陵墓,但是发掘时所暴露的一些特殊现象,却让刘胡说陷入了矛盾之境。如入葬时间仓促,墓室、墓道大部分不平整,粗看起来整齐,细看起来却较为粗糙,甚至石块都未来得及运出;没有使用汉代流行的玉衣入葬,甚至连玉佩也没有;墓中至今尚未发现印章等。这显然与刘胡的背景不符。刘宽系刘胡之子,系因与其父之妃通奸,“悖人伦”,且在祭祖的场合诅咒先祖,而畏罪“自杀”,死得突然且极不光彩。所以,只好仓促入葬。还有就是汉人崇玉,往往“比德于玉”,鉴于此,刘宽所作所为是不配享用诸侯王葬玉之制的,墓中没有发现玉衣入葬也就顺理成章了。另外,在墓主颈下放置了两件事先有意破碎的玉剑,似有一定的特殊寓意。因此,双乳山一号汉墓墓主毫无疑问应是刘宽而非其父刘胡。双乳山国宝的发掘,对研究西汉诸侯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有重大价值,同时该墓文物对研究诸侯王陵的典章制度也提供了宝贵资料。

6,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形态和结构特点?

汉墓是指中国西汉、新莽和东汉时期的墓葬。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掘的汉墓约在万座以上。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墓,其中属于诸侯王一级的有20多座,列侯一级的约80座。发掘的汉墓资料,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经济、物质文化和丧葬制度,有重要价值。

从构筑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一种是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土洞墓或洞室墓。

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许多大型砖室和石室墓中,还流行彩绘壁画为装饰,称壁画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种画像的,称画像石墓。在砖室墓中另嵌入一种模印画像的砖,称画像砖墓。

诸侯王墓的构筑方法与一般汉墓大体相同,但更为复杂。竖穴土坑的,有多层棺椁,棺椁外设黄肠题凑,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长沙咸家湖汉墓。凿山为墓的,布置多侧室,多耳室,例如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

有的还采用竖穴和凿洞相结合的做法,例如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北洞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的主体建筑是采用开凿山洞的方法,而府库仓厨等附属建筑则采用开凿竖穴石坑、再行砌建的方法,这与南越王墓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

7,山东菏泽发现156座连片汉墓,墓室的年代是怎么确定的?

菏泽,山东省地级市,中国牡丹之都 ,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东与济宁市相邻,东南与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与河南省商丘市相连,西与河南省开封市、新乡市毗邻,北接河南省濮阳市。介于北纬34°39′—35°52′,东经114°45′—116°25′之间,南北长157千米,东西宽140千米,总面积12238.62平方千米。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唐更名龙池,清称夏月湖。山东菏泽,历史悠久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为府,附郭设县,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菏泽历史悠久,享有“天下之中”之誉,《禹贡》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境内。人文始祖伏羲、东夷之帝少昊、贤明君主帝舜、兵主战神蚩尤、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都出生在这里,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近日更是发现了156座连片汉墓。而墓室的年代如何确定呢?最简单的是根据墓志或铭。从秦代开始就有,埋葬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这个是判断墓葬年代最准确的依据。墓碑就差点,因为有些墓碑是后人重立或伪托的,有错误。再就是根据墓葬型制,文物等判断了,这个就未必准确,有的墓就会出现争议。而时间短的需要凭借经验判断, 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时间长的就得靠断代分析之类的方法 。

8,山东菏泽发现156座连片汉墓,考古价值有多高?

古代历史当中有许多的谜题未解,而要解开这些难题需要历史文物来证实。在山东菏泽发现了大片的汉代、东周、商朝以及龙山文化的墓穴,历史年代跨度非常的大。这次发现为研究当地东周至汉朝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此丰富的文物实属罕见,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依据。文物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也是见证者,对于史学家们研究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它也是历史发史当中不同时期人们智慧的结晶,文物对社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科学作用。山东发现历史上范围最大汉墓这次在山东的荷泽考古研究人员发现了有156座连在一起的汉墓,全部范围达到1.3万平方米,是当地发现最大范围的文物区域。据考古工作人员表示,这次发现的古代汉墓主要分别两大类:一类是土坑墓;而另一类是砖室墓。这次的发现为考古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对于人们研究古代墓穴有非常大的价值。考古发现墓穴历史时代跨度非常的广考古人员在这次考古的发掘过程当中,不仅发现了一百多座汉朝时期的墓穴,同时还惊喜的发现了其它时代的墓穴,其中有九座是东周时期的,还有五座是商朝时代的灰坑,并且有二十七座是来自龙山文代时期的基穴。可以说从北辛文化、再到龙山文化,到商朝时期、东周、然后再到汉朝,年代范围十分的广泛。在这次发现的汉墓当中,土坑墓大多是一些土坑所制成的砖椁,而砖室墓大多是有墓道的夫妻合葬的墓穴。在东周时期的墓葬中发现有许多二层台;而商朝时期大多都是在商朝的晚期;令人惊喜的是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比较丰富,在持续的发掘过程当中还发现了北辛文化时期的文物线索。这次发现对考古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这次考古发现是当地发现数量最多的汉朝时期的墓地,对于考古人员研究和发掘西南地区从东周时期直到汉朝时代的埋葬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参考作用。在此次发掘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大量,非常丰富的文物,特别是人们发现了许多商朝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一些文物,为人们了解当地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物材料。考古学家们在山东菏泽发现的连片的墓地,年代范围之广,文物之丰富为人们了解历史和那个时代的埋葬制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的发现当中,人们还发掘到了北辛文化时期的线索,被考古学家们称为是此次考古当中最重要的收获。可以这次的考古发现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人类离古代文明、文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9,有哪三大汉墓群,具体位置?

最大的汉墓群是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东南3公里处的合浦古汉墓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合浦古汉墓群范围,东西宽约五点五公里、南北长十二公里,面积六十八平方公里,分布有四千七百多座汉墓,其中地上封土堆汉墓就有1200多座。曾出土了铜凤灯等一万多件文物精品,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汉墓群,也是研究中国汉朝尤其是岭南社会生活的极为珍贵的历史物证。

其他汉墓群:
1、广武汉墓群: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西南30公里,旧广武与新广武城之北,共有288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双流汉墓群: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骑龙村。是大规模的汉代家族墓群。有24座墓葬,其中有15座汉墓、9座唐宋时期的墓葬。
3、献县汉墓群:位于河北省献县境内,西距沧州市70公里。号称有大小七十二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固河汉墓群:固河汉墓群现分布在山东省涸河村西半部,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封土高大的古墓有7座,其中封土占地面积在5亩左右的有3座,封土占地面积在10亩左右的有4座,封土高达8米左右,另外还有十几座封土较小的古墓。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出土文物断定时代为东汉。
5、西汉梁王陵墓群:位于河南。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型石室陵墓群。已发现大小汉墓18 座,其中更以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及王后墓的规模最为宏大、最为著名。梁孝王王后墓纵深 210 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亳州曹氏宗族墓群:位于安徽亳州。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刘园孤堆、薛家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占地约10平方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内容源于网络。。。。。。。。。。。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上一篇:芙的组词

下一篇:酱油跟生抽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