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是谁写的

时间:2023-09-25 20:17:19编辑:简云君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出自谁的手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

“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的方面对《史记》进行评价: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时间 上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 历史演变。除了记述历朝帝王将相外,还包括农民起义者、学者、游侠、刺客、医生、商人、妇女等,覆盖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从内容上讲,《史记》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民族、医学、宗教等学科,是一部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他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的方面对《史记》的评价:就是指《史记》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他在《报任安书》中的表白,告诉我们,效法左丘明、孔子著述,这伟大的事业本身就使司马迁处于一种激情中。李陵之祸的打击,不但没有熄灭他的激情,反使他在屈辱中得到激励,在悲愤中奋起。司马迁发愤著史,著史以寄情,无疑注定了《史记》将成为一部充满作者感情的文学巨著。这种感情在书中诸多历史人物身上产生了共鸣。如:屈原,项羽、李广等等。文中充满了对奸佞、酷吏的尖刻讽刺,对刺客、游侠的倾心赞颂。这些都明显带有司马迁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使整部《史记》成为一首与离骚相似,用生命谱写的饱含血泪的悲愤诗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出自谁写的什么

出自鲁迅的评价,是评价司马迁的《史记》。鲁迅先生对中国批判得多称赞得少,痛斥到极端时,连汉字都抨击。但对于《史记》,鲁迅先生却是不吝赞美,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赞扬可谓是极高了。史家之“绝唱”:在司马迁之前,并没有一部特具科学性的、综合完整的“中国史”。《史记》又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无韵之“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表现出鲁迅认为《史记》文学成就极高。扩展资料:史记内容简介《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谁对<<史记>>的赞语?

魯迅啊 补充: 史家之绝唱,在书写历史的书籍中是独一无二的,评价 司马迁 的《史记》在所有史书中地位最高。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才称得上是“绝唱”。 无韵之 《离骚》 ,说司马迁是用写诗的手法来写历史的。历史本很枯燥,但司马迁的《史记》却能 引人入胜 ,原因就是司马迁用了文学的笔法来叙述历史。 可以说,鲁迅对《史记》的这两句评价是至高的。 补充: 一是鲁迅认为 司马迁 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 《离骚》 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姑援引鲁迅在谈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的那段原文来看: (司马迁)恨为 弄臣 ,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 倡优 畜之,流俗之所轻”(《 报任少卿书 》)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 宫刑 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与司马迁的身世甚为相似:“事怀 王为 左徒 ”,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怀石投江,也与司马迁遭受的大磨难相似。屈原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所谓“ 离骚 ”,即牢骚、愁思也。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 屈原贾生列传 》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深知,《离骚》之作,源于怨愤牢骚,而他自己也正复如此。司马迁与屈原的心是相通的。正是因为二人身世相似,心境相通,他们便都“寄心楮墨”,发为雄文。司马迁可谓汉代的屈原,《史记》也就是汉代的《离骚》。故此,鲁迅才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是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甚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读为“无韵之《离骚》”。 二是缘于鲁迅对《离骚》、对 楚辞 的偏爱。鲁迅对《离骚》的评价非常高,他在《汉文学史纲要·屈原与 宋玉 》中写道: 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认为《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与《诗经》比较,《离骚》在文学特质上有许多超拔之处,因而其影响往往超过《诗经》。例如,《楚辞》是“凭心而言”,即我写我心,表现的是真性情,与《史记》的“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相同。鲁迅对于《离骚》(以及《史记》)这种“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喜爱的。这与鲁迅超迈峻洁的人格和不同流俗的文学好尚有很大关系,与他喜欢魏晋文章,喜欢 嵇康 是一致的,与他不 苟同 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也是一致的。从这一点来看,鲁迅也是不会将《史记》赞为“无韵之《诗经》”的。鲁迅对《离骚》的偏爱,还特别表现在他一生酷爱楚辞文字之美、寓意之深。他的诗文,每每借用、征引《离骚》的文辞和典故,如他写的诗句“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 渺渺 失《离骚》”( 《无题》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湘灵歌》)等等。他曾经集《离骚》句两度书写条幅。所集《离骚》句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鱰之先鸣”。第一次是求人书写而自勉,第二次是自书而赠友。第一次是请乔大壮书写的,这条字幅至今还悬挂在北京 鲁迅故居 “老虎尾巴”的西墙上。正因为鲁迅对《离骚》的文学特质非常喜爱,又看到了其与《史记》在文学特质上的相同之处,他便将《离骚》移来评论《史记》,也因而将《史记》比喻为《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对于《史记》的这两句评价,既非常准确,又包含个人情感和好尚,通过以上对“无韵之《离骚》”的分析,可以体会出一二希望采纳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上一篇:含舟的诗句

下一篇:神话剧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