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

时间:2023-10-25 15:57:07编辑:简云君

1,在卫星云图上,怎样识别天气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0.5分)白色表示云区。(0.5分)不同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0.5分)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0.5分) 试题分析:卫星云图的颜色与天气: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蓝色绿色区域都为晴天;白色是云雨区,白色愈白云层愈厚,降雨的概率越大。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着的;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天气的两个特点:①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②不同时刻,同一地方的天气也可能不相同。风向和风力与风向标:①风向是指风的来向②风力是指风的强弱,用风级表示,有1~12级风③风向标宽的一头表示风向,箭尾指向风的去向,即大头吹小头④风尾在风杆的右侧。天气预报:预报阴晴、风雨、气温等。天气符号。空气质量:了解空气质量的内容;明白空气质量的意义;认识空气质量的指数、级别及状况等。

2,中央电视台卫星云图的预报是怎样的?

气象观测预报与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的出现为气象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气象卫星上装有各种气象遥感器,能够遥感地球及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能够探测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即可得出各种气象资料。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气象云图就是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气象探测资料绘制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有两种,一种是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各种不同的云系和经纬网络;一种是极轨气象卫星云图,图像上有海洋、云层、高原、沙漠、冰雪、植被和河流。卫星云图还分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全景云图和区域云图。直接从卫星上接收的云图只是黑白图像。为研究的方便和使观众易于看明白,气象工作者为云图画上国境线、城市标记,并根据光谱原理对云图进行了色彩加工,使之接近人的视觉习惯:绿色表示植被;赭黄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等等。由于大片云系会反射太阳光,气象卫星接收到的各种云系的信号是灰白颜色,因此我们从卫星云图看到的大片降雨云系的色彩是灰白的,而不是浓黑色。制作卫星云图的工作相当复杂。每天早上值班天气预报员要确定天气预报使用的云图种类。气象中心的人员按需要将接收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包括云图定位、拼接处理、投影变换、几何畸变校正、辐射畸变校正、绘制等压线和等温线等。通常每天接收两次极轨气象卫星的图像资料,每次接收到的是相邻三个轨道(每个轨道约横向3000千米宽)气象资料,这些资料经过投影拼接才能得到一张可完全覆盖中国的气象云图。接着还要进行彩色合成及局部放大。另外,每隔半小时还要接收一次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云图,它覆盖约四分之一的地球表面。将这些云图做成动画片形式可生动显示各个云系的变化,据此可对天气系统的趋势作出预测。1960年4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证明了使用卫星进行气象观测的巨大价值和优越性。气象卫星观测的地域广阔、观测时间长、观测数据汇集迅速,因而能提高气象预报的质量,对长期天气预报更有重要意义。气象卫星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已被广泛用于日常气象业务、气象科学、大气物理、海洋学和水产学的研究。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异常迅速。气象卫星逐步由低地球轨道扩展到太阳同步轨道,再进一步发展到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就可以实现对全球的气象观测。目前全球性的气象卫星观测网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及时性,并能预先预报灾害性天气,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代初,中国已对气象卫星技术和大气遥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从7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国外气象卫星发出的资料,对云图分析、红外和微波遥感以及天气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80年代,引进了美国“泰罗斯-N”系列气象卫星单站接收处理系统,1986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在电视中播发了卫星气象云图和气象预报。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中国先后发射成功两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卫星气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云一号”的主要遥感设备是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3000千米,星下点分辨率1.1千米。各通道分别用于拍摄白天云图,昼夜云图,水、冰、雪和植被图像,海洋水色图像,地表、海面温度及图像。星上其他重要设备还有三种图像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卫星为1.4×1.4×1.2米的六面体,重900千克,运行轨道高度为901千米,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地面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地面资料接收站和设于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资料处理中心构成。广州和乌鲁木齐接收的资料通过通信卫星实时传送到中心,北京的资料通过微波传至中心。中心对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处理,制成卫星云图,供气象研究和预报使用。在这两颗卫星正常工作期间,中国气象预报工作采用了自己的高质量卫星云图。除使用“风云一号”卫星的云图外,中国通常都是接收和使用美国的“诺阿”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的“葵花”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资料。

3,为什么卫星云图可用来预报天气?

1960年4月2日,美国科学家首次用人造卫星拍摄了地球上空的云层。那么,为什么卫星图像能预测天气呢?每天晚上,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都会在电视节目中播出。一开始,全国范围的云地图将一直播出。这张云图是气象卫星发送的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预报工具。不同的天气与不同的天气系统有关。例如,低压经常带来云和雨,高压地区经常是晴朗的。不同的天气系统具有不同的云系统特征,云的形状、结构和亮度也不同。例如,冷空气南下时,云系一般呈纬向,台风系统一般呈螺旋状,高压区上空一般没有密集云系。所以卫星云图就像是某种天气系统的图像。根据卫星云图上各种云系的分布情况,可以知道气象系统的分布情况。了解天气系统的分布,很容易推测未来的天气状况。利用卫星云图搜索台风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过去,由于海上气象台站的缺乏,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台风,也无法知道台风的确切位置,因此很难预测台风的发展趋势。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你可以从高空鸟瞰地球,不断拍照。由于台风系统具有向中心旋转的螺旋云带特征,一旦在卫星云图上发现有这样的云系统,就可以知道那里有台风。此外,台风在形成之初会在卫星云图上反映出来,然后派出飞机进行探测,这样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可以提前发现台风。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热带海洋的台风从未逃过卫星云图上记录的气象卫星的锐利目光。根据不同时间连续拍摄的卫星图像,可以推断出台风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台风运动的发展和变化。此外,气象卫星云图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也很强。由于其范围小,寿命短,这些天气系统,如强雷暴和冰雹,从发生到消失只有几个小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的检测手段是找不到的。因此,观测和预报这些天气系统是非常困难的。过去,人们主要依靠雷达来监视它们。但由于雷达站的密度和探测范围有限,只能提前两三个小时发出警报。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云图,小尺度强对流风暴的预报更加可靠。气象卫星可以为航空部门提供气象支持。飞机飞行时,经常经过气象观测站较少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卫星可以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根据卫星云图,指挥员可以为航线天气预报提供依据,也可以根据卫星云图决定是否起飞和何时关闭机场。海军可以利用卫星云图避开强风暴区,选择天气相对平静的海域作为补给和人员集结点,也可以找到云区隐蔽。气象卫星照片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人们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这些理论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质量。

4,气象卫星都有哪几颗啊?中国的

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的发展计划和任务要求
风云一号01批发射两颗试验星,02批按计划研制两颗业务星,已发射C星,第二颗 D星预定于 2001年夏季发射。
风云二号01批已发射两颗试验星,第二颗星于2000年6月发射,已完成在轨测试,卫星运行正常。02批按计划研制3颗业务星,工作到2010年,由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衔接。我国气象卫星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新一代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和新一代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最终建成长期稳定运行的气象卫星业务监测系统。
1.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发展
(l)风云三号的任务要求
风云三号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90年代初期,国家气象局便开始研究与该卫星建造有关的工作。该项目1993年3月列入国家航天计划;1994年7月评审并确认了01批使用要求和上星探测仪器,开始进行总体方案可行性研究;1996年8月通过总体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确认关键技术;1998年10月基本完成卫星关键技术预研攻关,确认具备条件进入工程研制;200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研制。
风云三号卫星将提供全球温、湿、压、云和辐射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探测地球物理参数,支持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规律研究;为航空、航海和军事等提供全球任意区域的气象信息。
风云三号是我国气象卫星工程建设中一种重要的业务应用卫星,将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和三维定量遥感。它的建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缩短与国外的差距,能较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2)主要遥感器和卫星技术
风云三号采用太阳电池阵定向跟踪控制和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等技术,装载可见光与红外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微波辐射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探测器、地球辐射收支探测器、空间环境监测器以及数据收集系统等9种仪器。它可实现大气垂直探测,获取全球大气垂直探测资料;进行全球辐射收支和臭氧含量观测;携带微波遥感器,首次进行轨道试验,通过微波资料的应用,满足获取大气水汽含量和降水的需求。红外分光计和微波辐射计等仪器的性能,相当于当前诺阿卫星的同类仪器。
2.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发展
风云四号是中国气象局和总参气象局为军民用户共用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将按照“军民综合应用”的原则进行设计,还要充分考虑海洋和农、林、水利以及环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需求,实现综合利用。1999年11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召开了第二次风云四号使用要求专家研讨会,提出了风云四号的初步使用要求。它采用三轴稳定姿控方案,主要探测仪器为10通道二维扫描成像仪、干涉型大气垂直探测器、闪电成像仪、CCD相机和地球辐射收支仪,地球圆盘图成像时间为15分钟。
从国外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发展的趋势看,重点是扩展探测谱段,加强三维探测,提高时间、地域和光谱分辨率,并增加新颖的探测仪器,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静止气象卫星采用三轴稳定控制方案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可大大提高卫星的观测效率,对有效载荷的发展也是有利的。由于对地观测有较长的驻留时间,可提高遥感器的探测灵敏度,改善地面分辨率,有利于增加观测通道,实现大气垂直探测。由于卫星始终对地定向,具有对地凝视功能,可实现小区域快速观测,增加观测的灵活性,为采用CCD相机和闪电成像仪提供条件,增强卫星的观测能力,也为装载微波辐射成像仪等仪器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静止气象卫星采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也长。美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究研制和试验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的问题,但直到1994年4月,才发射成功第一颗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GOES-8(即GOES-I),在研制和在轨运行中遇到不少问题,诸如遥感器扫描对卫星姿态的影响和图像畸变;图像的导航配准、运动补偿技术;由于卫星一面始终对着太阳,另一面始终背着太阳,卫星温度不均匀,引起扫描镜温度梯度过大以及光学遥感器光轴热变形对图像的影响等。特别是扫描镜温度梯度过大,是GOES-I卫星推迟发射的直接原因。
根据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状况,风云四号卫星如采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GOES-I卫星研制和试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将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如大尺寸小质量太阳帆的伸展、高稳定度姿态控制和柔性动力学等关键技术。二维扫描成像仪和大气垂直探测器的研制,同样要解决相应的技术关键。卫星构型要满足遥感器的安装与精度要求,图像的运动补偿和像元的配准补偿等也都应予以解决。
根据我国卫星研制周期一般比较长的现实状况,如果风云四号采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其研制周期可能较长。按照风云二号02批3颗业务星工作到2010年的计划安排,风云四号有可能赶不上与风云二号在轨衔接。因此,必须加快风云四号的预先研究和立项工作。美国研制GOES-I卫星用了15年时间。究其原因,美国专家认为是步子跨得过大。根据我国卫星发展的技术能力,可以逐步增加遥感器的种类和卫星的功能,最终使风云四号卫星达到或接近国外静止气象卫星的先进水平。外国同行专家也建议,星载仪器可以逐步发展,先搞三轴稳定加成像仪,取得成功后再增加垂直探测器。
欧空局发展第二代欧洲气象卫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工作。欧空局从1987年开始制订新一代欧洲静止气象卫星计划,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和综合分析,鉴于垂直大气探测的应用还很不成熟,决定继续采用自旋稳定控制方案,只装一台高性能成像仪,扩展成像仪的功能。成像仪的时间分辨率和地面分辨率均优于GOES-8,共12个通道,其中2个通道用作垂直探测试验,据认为可以满足欧洲各国气象部门的需求。由于分析充分,缩短了卫星的研制周期,降低了成本,卫星的业务管理也相应简化。
我国气象卫星历经20多年的建设,已经建立了极轨和静止两种气象卫星系列,包括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未来10年将迎来新的发展。由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组成的气象卫星业务监测系统的建立和投入运营,不仅将为我国天气预报、气象科学和环境遥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工具,也将为国际气象卫星观测网提供一种重要的卫星系统,受到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国际气象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气象卫星将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全球气象观测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我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对地观测卫星系列之一。

5,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简介

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共发射6颗,即风云二号A/B/C/D/E/F,两颗试验星(风云二号A/B),四颗业务星(风云二号C/D/E/F)。其中风云二号A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从风云二号C星起,扫描辐射计由三个通道增加到五个通道,在性能上较风云二号A/B两星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风云二号C星、D星、E星和F星已分别于2004年10月19日、2006年12月8日、2008年12月23日2012年1月13日发射。风云二号卫星既是高科技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材料技术、关键的元器件技术,以及应用技术,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参与卫星、运载、测控、发射、应用五大系统的科技人员成千上万,历经20余年,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

6,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几年了

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目前共发射5颗,即风云二号A/B/C/D/E,两颗试验星(风云二号A/B),三颗业务星(风云二号C/D/E)。其中风云二号A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从风云二号C星起,扫描辐射计由三个通道增加到五个通道,在性能上较风云二号A/B两星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风云二号C星、D星、E星和F星已分别于2004年10月19日、2006年12月8日、2008年12月23日2012年1月13日发射。

7,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总的说来,在航天器的研制和卫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0多年来,我国共自行研制和发射了40多颗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人造卫星。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年4月24日,由我院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而且其重量也超过美、苏、法、日第一颗卫星之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我院研制的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从1975年开始迄今,我院研制的17颗返回式卫星先后发射并成功回收16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我国空间事业实现了由科学实验到应用的转变,卫星研制技术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5.1981年,我们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6.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7.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并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9.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能力的卫星工程体系,不仅能够研制各类应用卫星,而且能承担更复杂空间飞行器的研制使命。
10.1984年4月8日,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迎来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其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11.我院研制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所获得的高质量的卫星云图照片,已达到国际水平。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12.返回式卫星在国土普查、地质调查、石油勘探、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震预报、铁路选线、考古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多项搭载试验,使空间微重力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新材料的研制生产、合成新的药物、改善传统的农作物栽培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用返回式卫星进行的空间育种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空间育种选育的水稻卫-36株系,单株质量在50克以上,比对照组增产20%。经太空育种的青椒,已形成单果达350克的新品种,亩产增加20%~30%,VC含量明显增加。小麦、番茄等其他农作物种子经卫星搭载培育,也都获得了新品系,在试种中取得丰收。14.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出了STD总线工业控制电脑、医用X线电视诊断系统、新型铁路车辆红外线热轴探测系统等多种高质量、高水平的民用产品。这些技术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5.VSAT卫星通信网利用航天高科技,实现了同时广播、双向数据传输、数话并举的实时通信和异地报盘、成交回报和行情、公告播放一体化。该网于1994年8月正式开通,运行情况稳定。
16.国空间技术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早在1987年和1988年,我院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就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原联邦德国宇航公司搭载了微重力试验装置;已发射的巴基斯坦卫星在我院进行了环境试验;我院还为发射瑞典卫星提供了旋转火箭,现在和巴西共同研制的资源卫星已取得重大进展。
17.空间技术研究院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院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部级有重大贡献的专家63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正在为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0.总之,30多年来,通过40多颗各类卫星的研制、发射,我国已经建立了系列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测试和运营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空间技术的道路,积累了大型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较强能力的队伍,为21世纪我国空间技术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1. 1964年6月,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4.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行员是杨利伟。继苏联和美国后,我国成为了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7.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实“天宫一号”发射成功。8.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首次交会对接。

9,气象卫星的简略知识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海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气象卫星按轨道的不同分为太阳轨道(极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按是否用于军事目的分为军用气象卫星和民用气象卫星。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等众多国家都发射了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主要观测内容包括:
①卫星云图的拍摄。
②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③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
⑦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这些观测内容有助于我们监测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演变;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结果。

10,有关气象卫星的知识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海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气象卫星按轨道的不同分为太阳轨道(极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按是否用于军事目的分为军用气象卫星和民用气象卫星。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等众多国家都发射了气象卫星。

11,除了气象卫星,还有什么人造卫星

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包括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 、海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天文卫星和空间探测卫星等15类。

一、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
“东方红一号”(NSSDC ID: 1970-034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同时也是东方红人造卫星系列的首颗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
东方红二号卫星是中国二十世纪末用于远距电视传输的主要卫星,该卫星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分别定位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和东径98度等处,能覆盖中国全境及周围一些地区。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广播、通信及数据传输等业务。卫星上有24路C频段转发器,服务范围有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
东方红四号(DJS-2/DFH-4)是一种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通讯卫星,用于替代东方红三号卫星的中国第三代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除了供中国使用外还出口到了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

二、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能向有更高要求的授权用户提供进一步服务,军用与民用目的兼具。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又称为北斗一号,是中国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即有源区域卫星定位系统,在卫星的寿命到期后(设计值8年),系统已停止工作。
正式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被称为北斗二号,是中国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英文简称BDS,曾用名COMP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词一般用来特指第二代系统。此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对全球提供无源定位,与全球定位系统相似。在计划中,整个系统将由35颗卫星组成,其中5颗是静止轨道卫星,以与使用静止轨道卫星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兼容。

三、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中国的气象卫星为风云系列卫星,目前有风云一号D星,风云二号C、D、E、F星,风云三号A、B、C星8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卫星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其主要任务是对地观测,每小时获取一次对地观测的可见光、红外线和水汽的云图。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有关大雾、冰凌、积雪覆盖、水情、火情等方面的监测服务。

四、"资源"系列资源卫星
资源1号为传输型遥感卫星,运行在圆形太阳同步轨道,与赤道平面倾角为98.5度。这一代卫星综合了美国"陆地卫星"5和法国斯波特3的优点,并且比它们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能适应多用途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具有较高的自主能力、高精度的姿态控制系统和适应变轨能力要求的轨道控制系统。资源1号为中国的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国土资源综合调查等重要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资源2号传输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和空间科学试验。

五、"海洋"系列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卫星,运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设计寿命2年。发射这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和海面上大气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海洋二号卫星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首制星“海洋二号A”于2011年8月16日在太原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主要搭载微波遥感器,完成对海洋水动力环境的监测。“海洋二号A”上具有四种有效载荷: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扫描微波辐射计、校正微波辐射计。卫星可完成对星下点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速风向、海表面温度、大气水汽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以及海面降水、海冰的观测。

12,中国有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首颗卫星诞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40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有几十颗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号试验飞船返回大地,中国已开始向载人航天迈步。回顾中国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开端“东方红一号”这一高精度技术在基础差且动荡的时期一举成功。但“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的始末,长期是个谜。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原本对前苏联很崇敬的科学家们深有感慨。当年积极提倡搞人造卫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先生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在前苏联虽然没有达到考察卫星研制工作的目的,但苏联先进的工业和科技还是使中国的科学家们开了眼界。他们对比苏联和中国情况,意识到发射人造卫星是一项技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作后盾。代表团在总结中写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中国尚未具备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搞起。同时,应立足国内,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领导卫星研制工作的张劲夫向科学院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卫星还是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根据中央的方针,张劲夫提出“就汤下面”,因国家经济困难,暂停卫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务
由于缩短了战线,中国很快在探空火箭研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1960年2月,中国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此后,各种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继上天,有气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此时,中国在卫星能源、卫星温度控制、卫星结构、卫星测试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单项预研成果。此时中国的科学家们觉得发卫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当年积极倡导中国要搞人造卫星的赵九章,提笔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知名科学家钱学森也上书中央,建议加速发展人造卫星。
1965年5月,周恩来总理指示科学院拿出第一颗人造卫星具体方案。负责卫星总体组的钱骥,带
人造卫星
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归纳为三张图一张表:用红蓝铅笔画成的卫星外形图、结构布局图、卫星运行星下点轨迹图和主要技术参数及分系统组成表。
该方案先后拿到文津街3号科学院院部和国防科委大楼,分别向张劲夫等科学院领导和罗舜初等国防科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由钱骥等直接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当周总理知道钱骥姓钱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
1965年8月,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检测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议,国家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全国的人、财、物遇到“651”均开绿灯,这样中国卫星就从全面规划阶段,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红”一号在重量上要超过苏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学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历时42天。会上,钱骥报告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与会的军、民包括海、陆、空方面的120多位专家,对发射人造卫星的目的、任务进行了反复论证。
这个代号为“651”的会议上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其任务是为发展中国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是“上得去、抓得注听得见、看得见。”
会上较为保密论证的一个议题,便是中国第一颗卫星重量如何确定。这一问题涉及到导弹武器的水平。因为早期发射卫星的运载工具,都是在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放卫星实质上是展现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虽然中国卫星工程起步较晚,但专家们都认为中国的起点要高,第一颗卫星在重量、技术上要做到比美、苏第一颗卫星先进。苏联第一个卫星重量83.6公斤,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只有8.2公斤。会议最后确定中国第一颗卫星为100公斤左右(实际上,最后上天时是173公斤)。
“东方红”
30年前上街游行的人们可能已忘记了当时的庆祝场面,但卫星从太空中发出的“东方红”悠扬乐音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提起“东方红一号”的命名、乐音的诞生,不能不谈到中国航天事业中一位默默无闻的铺路人--何正华。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嘀嘀哒哒的电报码,遥测信号是间断的。中国的卫星信号应该是什么样的?卫星总体组的组长何正华认为,中国应该超过苏联,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且这个信号要有中国特色,全球公认。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呼号是“东方红”乐曲,某种意义上“东方红”也成了“红色中国”的象征。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何正华亦提出了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建议。这些提议在“651”会议上得到了专家的赞同。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七机部负责人罗舜初、张劲夫、裴丽生、钱学森等共同商定,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播送《东方红》音乐,让全球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播送“东方红”乐音不仅是科研任务,也成了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如果卫星上天后,变调或不响,按“上纲上线”的说法,无疑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研制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在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下,何正华和乐音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刘承熙冒着政治风险,开始了他们技术上的探索,解决了乐音错乱和乐音变调等一系列问题。“东方红”乐音最后采用电子音乐,用线路模拟铝板琴声奏出。乐音装置的第一批正样产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庆一家工厂生产的,由于当时生产秩序极不正常,产品中许多元件出现虚焊现象。最后上天的产品是由上海科学仪器厂重新生产的。
“红色风暴”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的整个研制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动乱的年月里进行的。那时席卷全国的“红色风暴”冲击到承担卫星工程任务的每一个单位。1967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及下属单位均被“群众组织”夺权,卫星设计院的原来的领导都“靠边站”了,很多的科学家当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特务”、“牛鬼蛇神”遭到批斗。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员,也有不少亲属和社会关系在运动中受到冲击和株连。卫星的研制工作与“革命”发生了冲突。
当时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宝书”,口念语录,心地虔诚地表忠献忠。卫星研制只能等参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则就会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学家被批判时,科技业务骨干还要参与陪“斗”。武斗不断,交通受阻,器材供应不上,卫星研制事业已面临夭折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1967年初,周恩来总理与聂荣臻副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编入军队序列,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空间技术研究院从许多单位抽调出精兵良将,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实行统一领导,使科研生产照常进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卫星的如期发射。
在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之初,研制卫星所需的物质条件十分缺乏,如测试设备少,试验设备不齐,加工设备不足等等。卫星制造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的,在人员、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当时卫星厂未干过,在卫星的初样和试验阶断,没有铆枪,更没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卫星厂解决了铆接、阳极化电抛光、光亮铝件大面积镀金、铝件热处理等多项工艺问题。
为了检验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元件、材料,到单机分系统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进行多种环境模拟试验。发射场预定发射卫星的时间气候寒冷,而卫星厂又没有符合要求的试验场地,“热控试样星”的试验是1968年的夏季于海军后勤部的一个冷库中进行的。很多的困难都是靠科技人员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群策群力解决的。卫星上天后,许多国际友人来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卫星,当时的环境条件让参观者大为感叹:“东方红一号”能诞生,是个奇迹!
难忘4·24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门列车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滩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间,裹着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离地面30多米高的龙门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员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测试。
1970年4月24日3点50分,周恩来总理电话告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毛泽东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然而,为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音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部分人造卫星
嫦娥一号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中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
月球表面
这是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于1988年3月7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大大改善了中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1997年5月12日成功发射。该卫星改善了中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类。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在1997年6月10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2004年10月19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发射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主要是“实践” 卫星系列。1971年3月3日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卫星。1981年9月20日一箭三星成功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A和实践二号B。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
共发射了八颗卫星,分别是:1971年3月发射的实践一号;1981年9月20日用一箭三星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1994年2月8日发射的实践四号;1999年5月10日发射的实践五号。2004年9月9日发射的实践六号A星和B星。
实践一号卫星是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供电系统等8个空间技术试验及探测项目。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实践二号卫星是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卫星重250公斤,卫星主体为一个外接圆直径1.23米、高1.1米的八面棱柱体。1981年9月20日,中国发射一箭三星,实践二号是其中之一。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该卫星重173千克,星上装有一台“东方红”电子音乐发生器及科学探测仪器设备。其任务是探测空间电离层和地球大气密度,并将有关数据传回地面。因此,东方红一号是一颗具有空间探测性质的技术试验卫星。
从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中国共发射了3颗地球资源卫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从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中国共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
从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中国发射了74个航天器,它们覆盖了地球所拥有的4种轨道。其中有国产的实验飞船1艘,国产的人造卫星4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26颗。现以47颗国产卫星为主,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上一篇:军人梦

下一篇:刀剑乱舞活击